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包含众多领域,如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等 。政治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经济安全是基础,文化安全关乎民族传承,网络安全在互联网时代更是重中之重。
国家加强国家安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作为青年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应该做到:
1.树立正确观念:始终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将国家安全置于首位,它关乎国家发展与个人安危。
2.增强安全意识:清醒认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及面临的各类威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麻痹大意。
3.研习法律法规:熟悉《宪法》《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保密法》等相关法律,明确自身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责任与义务,知晓行为边界。
4.规范网络言行:不在网络随意发布、传播涉密或敏感信息;对来源不明的网络内容保持警惕,不信谣不传谣;发现危害网络安全行为及时举报。
5.守护生态安全: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抵制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发现非法引进或释放外来物种等危害生物安全行为及时报告。
6.及时举报线索: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可疑行为或线索,立即通过拨打12339 、登录举报平台等方式向相关部门举报 。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青年学子的国家安全意识,2025年4月15日15:00,艺术设计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组织学生于艺设楼217会议室,共同观看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司指导、中国大学生在线面向全国高校师生推出的《千万师生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直播。
本次《千万师生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课程有幸邀请到三位重磅专家,他们分别是来自中国南海研究院的王胜教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郝书翠教授以及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付俊松副教授。他们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出发,结合当下国际形势与国内实际,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思想的洗礼。
此次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行动的号召。让我们以此次课程为新的起点,将国家安全牢记心间,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携手并肩,共同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国家安全防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
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下,中国大学生在线面向全国高校师生推出《千万师生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我突然读懂了国家安全的全新注解。那些在雪域边关站成界碑的身影,实验室里追踪数据洪流的工程师,还有修复古籍残卷的文物医生,都在用不同方式编织着新时代的安全经纬。历史警示我们,文化主权的失守比战火更锥心;现实提醒我们,生物信息与数据流同样需要守护。150秒的短片,映照出14亿人共同的安全基因:它既在边防战士的钢枪上凝结,也在每个公民解锁手机时的面容识别中流淌。当数字时代的风险如暗潮涌动,国家安全早已化作每个人指尖的温度,等待被织进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里。
在国家安全日的观影活动中,一幅幅画面如重锤般敲击心灵。那些看似遥远的间谍活动、网络攻击、生物威胁,原来就潜伏在日常生活的褶皱里。那些真实案例如警钟在耳畔长鸣。国家安全涵盖领域之广、影响之深远,远超想象。从网络安全到生态安全,每一处都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紧密相连。
作为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守护国家安全的使命。要时刻保持警惕,提升安全意识,从自身做起,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青春力量,让国家安全之盾坚不可摧。
在国家安全日的活动中,银幕亮起才惊觉它与生活密不可分。当看到大学生因好奇下载境外APP导致科研数据泄露,社区阿姨凭借日常观察发现可疑设备,这些真实案例像一记警钟:手机定位、课堂笔记、随手拍摄的建筑照片,处处都可能藏着安全隐患。
影片中边防战士的脚印与程序员的代码交织,勾勒出新时代安全的立体图景。最触动我的是普通人主动上报线索的片段——原来国家安全从不是某群人的专属责任。作为学生,认真对待实验报告的保密要求、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及时举报异常情况,这些点滴行动都是在筑牢防线。
看着校园里往来的同学,我明白了,国家安全不是悬在云端的口号,而是需要14亿人用日常的警惕与担当共同守护的生命线。你我的每个选择,都在编织这张无形却坚实的防护网。
国家安全,人人有责。让我们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深入学习国家安全知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共同守护我们的国家,为国家的安全稳定、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马越、王克君
审核/马越、王珊珊、王克君
审核/马越、王珊珊、王克君
浏览量: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