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跨越学科讲座,点燃绿色设计——
近日艺术设计学院景观教研室携手行业先锋,以《走向零碳:景观、建筑与生态系统集成实践》为主题,带领师生们踏上了一场关于“零碳未来”的探索之旅。
从“被动式设计”的智慧,到"零碳建筑技术"的革新,再到"生态修复"的温情故事……这场讲座不仅传递了知识,更埋下了绿色理想的种子。
校企共推的零碳教育








企业导师深度分享
行业专家以“苏州太仓被动房”、"哈尔滨多态生境动物园”等真实项目为案例,揭秘如何通过设计让建筑“呼吸”、让景观“疗愈”、让生态“重生”。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引发热议——当课堂连接真实项目,当设计拥抱生态伦理,我们正在培养的,正是未来绿色变革的推动者!
学生感言
学生说|他们的声音,未来的力量
“原来景观也能追溯碳足迹!”
“生态修复不仅是技术,更是对自然的共情设计。”
“第一次觉得,设计师的手笔可以改变地球的温度。”
——来自现场同学的灵感笔记

参加零碳主题讲座后,我对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全新认知。讲座中提到的“碳汇型景观”、“被动式生态设计”等理念,打破了我以往对景观设计的局限理解。原来通过合理规划植物群落、利用透水铺装、设计雨水花园等方式,景观空间不仅能美化环境,更能成为减碳固碳的重要载体。作为景观设计专业学生,我意识到未来的设计必须兼顾美学价值与生态效益。接下来我会加强对低碳材料、生态技术的学习,将零碳理念融入课程设计实践,用专业知识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环境贡献力量。

在迈向零碳未来的道路上,技术探索宛如一位先行者,为景观设计开拓出一片蕴含着丰富可能性的创意疆域。在这场充满启蒙性的讲座中,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技术、光伏一体化设计等可持续解决方案,已然不再是限制设计思维的条条框框,而是蜕变成为一种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设计语言。雨水花园不再局限于景观装饰的功能;垂直绿化也不再仅仅是视觉焦点;废弃材料的艺术重生,既实现了碳减排的目标,又为场所增添了独特的叙事魅力,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作为专业学习新思维启蒙时刻,这次讲座让我清晰地感受到景观设计学科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而时代赋予景观设计师的神圣使命也越发明确——凭借专业智慧,在宏观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微观的个人生活体验之间,精心编织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画卷,让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在广袤大地上生根发芽,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徐辰老师的讲座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景观建筑作为生态调节者的全新认知维度。在这场关于零碳未来的思想盛宴中,最震撼人心的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景观设计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范式转变。在传统认知中,景观是城市的装饰品,而徐辰老师展示的案例却揭示,景观可以成为碳循环的参与者、生物多样性的庇护所、微气候的调节器。这种系统集成思维打破了专业壁垒,让景观建筑成为连接建筑学、生态学与气候科学的跨界平台。项目中,设计团队不仅计算了碳汇植物的固碳能力,更构建了完整的碳足迹评估体系,将施工、维护乃至游客行为都纳入生态核算。印象最深的是徐辰老师提出的"被动式景观"理念,通过地形塑造引导自然过程自发形成生态系统,而非依赖人工干预。这种"少即是多"的哲学,恰恰是对当代过度设计最犀利的批判。当景观设计师学会"让位"于自然规律,设计本身便成为了一种生态伦理的实践。这场讲座最终指向一个深刻命题:在气候危机时代,景观建筑不应止步于美学表达,而应成为修复地球创伤的"生态外科医生"。徐辰老师展示的每个项目,都是人类与自然重新缔约的尝试。

徐辰老师关于走向零碳未来,景观建筑与生态场景系统集成实践的讲座,令人受益匪浅。
讲座中,徐辰老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零碳理念在景观建筑领域的重要性与可行性。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案例,清晰地展现了如何将生态场景巧妙融入建筑设计,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从绿色材料的选用到节能技术的运用,从空间布局的优化到生态系统的构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智慧与创新。
景观建筑与生态场景系统集成实践,展现了创新与责任。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零碳不是遥不可及的梦,而是可通过科学规划与设计逐步实现。从建筑的节能改造到生态场景的巧妙营造,每一个案例都启示我们,应积极行动,让绿色理念融入生活。期待更多人投身其中,共筑零碳美好家园。
总结
这次讲座不仅刷新了师生对碳中和的认知,更点燃了校园绿色行动的热情。正如徐辰老师所说:"零碳未来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需要所有人共同作答的必答题。"
编辑/马越、王珊珊、王克君
审核/马越、王珊珊、王克君
审核/马越、王珊珊、王克君
浏览量: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