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院
首页 - 团学活动

艺路生花 设绘乡程”实践团队暑期三下乡活动纪实⑤——探千年古都文脉 传非遗技艺薪火志愿服务队

来源: 艺术设计学院 添加时间: 2025-08-19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增长才干、挺膺担当,“艺路生花,设绘乡程”实践团队——“探千年古都文脉 传非遗技艺薪火”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一同奔赴陕西省西安市,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在红色沃土中汲取力量,在城乡一线践行使命,用青春力量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从西安博物院系统学习西安历史脉络,理解古代城乡互动模式,到西安碑林博物馆研读石刻,触摸书法艺术中的乡土情怀。在西安的每一步行走,都交织着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脉动,沉淀下沉甸甸的收获与感悟。
  博物馆穿越之旅
  
  第一站走进西安博物院系统学习西安建城3100年历史脉络,重点考察周秦汉唐时期农耕文明、城市治理与商贸发展,理解古代城乡互动模式。
微信图片_20250909181615.jpg微信图片_20250909181629.jpg微信图片_20250909181637.jpg 
 接着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研读《开成石经》《大秦景教碑》等石刻,分析古代文化教育下乡的载体与智慧,触摸书法艺术中的乡土情怀。
微信图片_20250909181642.jpg 
然后在陕西戏曲博物馆和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溯源秦腔、眉户等陕西地方戏发展史,记录戏曲在乡村文化生活中的角色,收集传统剧目中的农耕社会叙事。
微信图片_20250909181652.jpg 
 非遗技艺团体
  
  来到西安剪纸传习所,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亲手制作关中民俗主题剪纸(如“中国大熊猫”“虎头”“抓髻娃娃”等),学习纹样中的乡村吉祥符号。
微信图片_20250909181658.jpg微信图片_20250909181706.jpg微信图片_20250909181709.jpg微信图片_20250909181712.jpg 
 在汪氏皮影非遗体验工坊参与皮影雕刻、上色、组装全流程,排练演出经典乡村故事皮影戏(如《西游记》),体验皮影戏作为传统“乡村电影院”的功能。
微信图片_20250909181715.jpg微信图片_20250909181719.jpg微信图片_20250909181728.jpg 
 认知与能力双提升
  文化根脉深度感知,破解“文化下乡”密码:从碑林石刻到秦腔唱本,印证文化载体需适配乡土语境(如石碑宣教、戏曲传情);提炼非遗现代价值:剪纸、皮影的视觉符号体系(如二十四节气纹样)可为乡村文旅设计提供资源库。
微信图片_20250909181736.jpg微信图片_20250909181739.jpg微信图片_20250909181744.jpg
  传承技艺亲身赋能,掌握非遗基础技艺:完成剪纸、皮影作品,具备向村民开展简易教学的能力;创新传播思路:设计“非遗+短视频”“皮影戏普法剧本”等方案,推动传统文化轻量化下乡。
微信图片_20250909181748.jpg微信图片_20250909181755.jpg 
 乡村振兴启示录,文化是乡村灵魂:博物馆文物证实,历史上乡村从非文化荒漠,振兴需唤醒本土文化基因;非遗产业化路径:皮影工坊“体验经济”模式(游客付费制作)可复制至乡村非遗工坊,助力增收。
微信图片_20250909181803.jpg 
 青年使命再觉醒,破除“文化断层”焦虑:青年亲手触碰非遗,从“旁观者”变为“传承者”,重建文化自信;明确行动方向:团队计划将西安剪纸、皮影元素融入后续下乡活动(如乡村美育课堂、文旅IP设计)。
  “艺路生花 设绘乡程”实探千年古都文脉
  传非遗技艺薪火志愿服务队
  
  队 长:蒋佳瑶
  队 员:王韵昕 于心茹 陈雨洁 徐浩楠
  指导老师:马 越
  青春的意义,在于在实践中绽放;青年的担当,在于在奉献中彰显。此次西安之行,让实践团队走入厚重的土地淬炼初心,在文化传承中坚定自信,在企业发展中感受时代变化,在乡村服务中增长才干。未来,团队将继续带着这份实践所得,以更昂扬的姿态投身社会服务,让“三下乡”的足迹遍布更多角落,让青春在助力国家发展的征程中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编辑/马越、王珊珊、王克君
审核/马越、王珊珊、王克君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