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院
首页 - 党团建设 - 党建工作

铭记历史守初心 光影铸魂担使命

来源: 艺术设计学院 添加时间: 2025-08-30

  
  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暑期教育观影分享会
   微信图片_20250909204919.jpg  以史为鉴传承红色基因
   微信图片_20250909204940.jpg
  202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这一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其意义深远,影响至今。在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里,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伟大的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成为了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深切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2025年8月28日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于暑期精心组织了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主题观影分享会。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借助光影的力量,带领支部教师回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大家从抗战历史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并将这份炽热的爱国情怀深度融入到日常的艺术教育实践中。鼓励教师们以自身专业为有力支撑,积极赋能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切实肩负起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为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光影交织重现峥嵘岁月
  以 “照相馆” 为窗,看见历史的细节
  
  本次暑期观影影片为《南京照相馆》,影片以 1937 年南京沦陷前的一家民间照相馆为叙事支点,通过店主周师傅与学徒阿明的视角,用镜头捕捉市井烟火中的平凡日常 —— 巷弄里孩童的笑脸、新人的婚纱照、邻里的全家福,又在战火蔓延时,以胶片为 “容器”,记录下日军暴行下的血泪瞬间:被炸毁的街巷、逃难民众的眼神、偷偷藏起的受难者照片底片。这种 “小切口见大历史” 的叙事方式,既避开了宏大叙事的疏离感,更以 “影像记录” 这一核心元素,与艺术设计学院 “用视觉语言传递价值” 的专业理念深度契合,让教师们从熟悉
  的 “图像创作与保存” 视角,触摸到抗战历史的温度与重量。
微信图片_20250909204947.jpg  
影片中大量还原的民国时期摄影技术、照相馆陈列设计、照片冲印流程,如木质相机的对焦方式、暗房里的显影液调配、黑白照片的修图技巧,不仅唤起了支部内摄影专业、视觉传达专业教师的专业共鸣,更让大家意识到: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一张照片既是家庭记忆的载体,更是历史真相的 “无声证人”——这也为后续教师们结合专业谈历史传承埋下了思考的种子。
  “一帧一相” 中,触摸苦难与勇气
  
  观影过程中,现场始终保持着庄重的安静,只有影片中的雨声、炮火声与相机快门声交替回荡。当镜头从 “战前照相馆里,周师傅细致地为老人调整领结”,切换到 “沦陷后,他在暗房里颤抖着冲洗日军施暴的照片,用棉花轻轻擦拭底片上的污渍,仿佛在守护易碎的真相” 时,不少教师悄悄红了眼眶;而当看到学徒阿明冒死将藏有受难者照片的相机包,从日军搜查的仓库转移到安全区,胶片在混乱中散落又被一一拾起时,有教师下意识地握紧了手 —— 这份 “以影像为刃,与暴行对抗” 的勇气,让同为 “视觉创作者” 的教师们深受震撼。
微信图片_20250909204951.jpg 
 以心传心共话使命担当
  教师代表田宜彩:《南京照相馆》中的集体记忆与个体救赎
  
微信图片_20250909204951.jpg
  作为大学教师,观看《南京照相馆》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人文本质。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传授的具体内容可能很快过时,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对记忆的珍视、对人文价值的坚守,却是教育的永恒使命。影片结尾,当李师傅面对即将关闭的照相馆,选择用相机记录下最后一刻时,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 它告诉我们,面对无可避免的变迁,我们至少可以保持记录与反思的尊严。在这个意义上,《南京照相馆》不仅是一部关于南京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守护人文精神的深刻寓言。
  那个装满老照片的柜子,那些被反复摩挲的相册,那座即将消失的老照相馆,最终在影像中获得了永生。这或许就是电影艺术的魔力,也是人文教育的真谛: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但可以通过记忆与反思,让那些本应被铭记的一切,获得超越时空的存在形式。作为大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成为新时代的 "照相馆主人",帮助青年一代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集体的记忆成为个体成长的源泉,让凝固的时光继续流动在每一个求知的心灵中。
  教师代表张鹏飞:从《南京照相馆》见时代变迁,以党员担当赴时代征程
  
微信图片_20250909205004.jpg 
 在暑假我观看了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它向我们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在南京发生的真实事件。在影片中照相馆成为了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每一个镜头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每一句台词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最后照相馆里的一张张照片,记录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也见证了时代的跌宕起伏。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力量,不仅让我看到了在动荡岁月里,普通百姓对生活的坚守与热爱,还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深沉。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享受着党带领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这背后是无数先烈的前赴后继、无私奉献。作为党员,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实现党的目标不懈奋斗!
  教师代表孙嘉:铭记历史之重,坚守育人初心
  
微信图片_20250909205011.jpg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师党员,我在假期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深受触动。这部影片以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罪证影像为背景,通过"吉祥照相馆"这一微观场景,展现了七名平民从恐惧求生到觉醒抗争的心路历程,彰显了普通人在历史危难时刻所迸发的人性光辉与民族气节。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其对历史真相的艺术化呈现。导演没有采用夸张的叙事手法,而是通过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让历史自己说话。这种创作手法既尊重了历史事实,又赋予了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影片中"照片"这一视觉证据的处理,既是对日军企图美化暴行的有力揭露,也是对历史真相的永恒定格。
  作为高校教师党员,我从中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艺术作品不仅要追求审美价值,更应当承载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教育功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把从影片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育人实践。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将悲愤转化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用设计创新服务人民需求,用实际行动告慰历史、开创未来。
  自由交流:凝聚共识,砥砺前行
  
  在自由讨论中,教师们围绕 “如何将抗战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艺术设计如何赋能红色文化传播” 等话题展开热烈交流。有教师提出可组织学生创作 “抗战中的文艺” 主题插画集,用年轻人喜爱的二次元风格重绘历史场景;也有教师建议结合专业实践,为红色纪念馆设计沉浸式展览空间,让历史可触可感。思想的碰撞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的教育共识愈发清晰。
微信图片_20250909205017.jpg
  牢记使命续写时代篇章
  党支部书记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观影分享会既是一次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更是一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洗礼。他强调,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艺术设计学院教师肩负着以艺术传承红色基因、以美育培育时代新人的双重使命。全体党员教师要将观影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一要筑牢信仰之基,在教学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二要深耕专业领域,以创新设计赋能红色文化传播,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三要勇担育人重任,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艺术设计人才,为民族复兴贡献教育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909205027.jpg 
 铭记历史守初心吾辈自强向未来
  80 年前,无数先烈用热血与生命换来了民族独立;80 年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以光影为桥,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从历史走向未来,不变的是教育工作者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赤子之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支部全体教师将始终铭记 “艺术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把抗战精神融入血脉,以更坚定的信念、更饱满的热情投身教育事业,用艺术之笔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自强篇章,让历史的火炬在代代传承中永远闪耀!

  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
  2025 年 8 月30 日

编辑/马越、王珊珊、王克君
审核/马越、王珊珊、王克君
浏览量:42